你真的需要做試管嗎?分清生育能力低下和不孕

IVF (In-vitro Fertilization) 試管嬰兒這門技術從1969年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以來,從一開始只用於女性輸卵管因素不孕症,一直衍變到現在男女沒有避孕嘗試懷孕一年未孕,以及對於不明原因因素生育能力低下的病人也開始建議用IVF來幫助受孕,技術的普及率變得相當的高。(如果你還不確定什麼是試管嬰兒,可以先讀一下這篇文章喔:什麼是試管嬰兒?認識輔助生殖科)

什麼是生育能力低下(Subfertility) 呢?生育能力低下是指沒有嚴重輸卵管因素(輸卵管堵塞或不通等等)的懷孕困難,但是診斷指標未達到不孕的人(1),可能因素有男性精子的活力稍弱,女性輸卵管通而不暢,盆腔炎造成的子宮黏連影響受孕,反覆流產的歷史,或是年齡較大等。現代社會因為資訊發達,人們的醫療意識高,不少人對於不孕症有需要醫療介入的想法,嘗試幾個月還沒懷上以後就開始焦慮並且開始求助醫生。

但是這樣到底是好或是壞呢? 當然有些人可能是嚴重的不孕症(如遺傳性的嚴重染色體缺失,或是男性無精症等難以治療的不孕症),越早診斷出來能夠越快的醫療介入,減少反覆嘗試卻無法受孕的身心靈折磨,但是也有存在只是比平常生育能力正常稍差的人群,這類人生育能力稍差,需要的時間通常比旁人稍微長一點,但是過早地開始醫療介入,則是存在著過度醫療的可能性。

IMG_2834

胚胎冷凍工作台

 

什麼是過度醫療?打個比方好了,一對男女沒有避孕嘗試了8個月還沒有懷上,去醫院檢查出男性精子活動力較弱,女方則是有盆腔炎,沒有特殊能診斷成不孕症的指標,但是因為對於想要孩子的想法迫切,醫生在病人的自主要求下同意了兩人做IVF。但是這兩人非常有可能再多試幾次就能夠自己懷上的,或是做所謂的人工授精 (IUI)這樣更接近自然懷孕的醫療手段。但是因為人工授精的成功率只有10%,而IVF的成功率有35%~40%,病人當然更傾向於選擇成功率較高的手段。可是這對男女因為比較早就開始看醫生,且沒有被更好的引導先進行生活方式改變這樣不需要花錢的治療手段,錯失了自然受孕的機會,進行了很有可能是非必要的醫療。

体内時計1

根據2014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生育能力在沒有醫療介入的情況下可以基本分成為五個種類(2):

  1. 高生育能力:每個月的懷孕率為60%,累積6個月的懷孕率為100%。
  2. 正常生育能力:每個月的懷孕率為20%,累績6個月的懷孕率為74%,12個月是93%,24個月為100%。
  3. 稍低生育能力:每個月的懷孕率為5%,累績6個月的懷孕率為26%,12個月是46%,24個月為71% ,累績60個月的懷孕率為95%。
  4. 生育能力差:每個月的懷孕率為1%,累績6個月的懷孕率為6%,12個月是11%,24個月為21% ,累績60個月的懷孕率為45%。
  5. 不孕:則是都為0%。

每一對男女在專業醫生的評估下究竟是屬於哪一種的其實也是有爭議的,稍低生育能力還有生育能力差的人其實都還是有可能自然懷孕的,只是需要的時間較長。那這兩種人群到底什麼時候該用人工授精(IUI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什麼時候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同房(男方精子正常的前提下,使用體溫還有排卵監測試紙,或是有些卵巢功能稍微差一點但是輸卵管沒有問題,在醫院進行超聲下卵泡發育監測,用藥輔助排卵等) 都還是要在醫生判斷以及病人的需求一起來做決定的。其實有很多臨床研究發現IUI還有指導同房的懷孕成功率並無差別,那到底什麼情況下才需要醫療介入呢?還有,生育能力稍差的人就一定需要醫療手段和藥物的幫助才能懷孕嗎?其實不然,在這之前還有許多可以做的事的,這些在某些地區也被稱做為備孕

生育能力低下的治療方式:懷孕期待管理 Expectant Management

生育能力低下與不孕症的治療方式差別為即時性醫療程度,尤其是剛開始治療的階段,生育能力低下的男女治療方式會較為緩慢與溫和。醫生更應該傾向於給你相對容易的生活習慣上的改變這樣的專業建議(3):

  • 戒菸:已證實是會對於男性和女性的生育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 適當運動:過度運動是有可能影響精子數或是女性的月經週期
  • 體溫監測還有排卵監測。
  • 調整同房的頻率:一般建議是一週2~3次,精子數量較少的男性,太頻繁是會有負面影響的,而次數太少也會降低受孕機率。
  • 減重:過重的人透過減重的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受孕機率。
  • 避開使用有可能影響精子活力的潤滑劑。
  • 男性建議穿著寬鬆的褲子還有減少讓附睪暴露於高溫下。

 

 

IMG_1372 2

ICSI還有胚胎活檢用的顯微鏡

 

那究竟什麼時候需要輔助生殖科介入呢?

  1. 年紀:35歲以上就是所謂的高齡產婦了,如果此時才開始考慮懷孕,建議直接找專科醫生比較好。
  2. 是否嘗試過人工授精?有些醫生認為做了6次人工授精失敗後再嘗試試管嬰兒也是合理的。
  3. 是否找對醫生:找到口碑好且不把賺錢為第一目的的醫生非常重要,跟病人的溝通方式還有同理心也是決定哪個醫生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畢竟懷孕不是看個一兩次就成功的事,很多時候需要長期抗戰的,這時候你跟醫生是否能良好的溝通就非常的重要了。
  4. 做試管嬰兒的原因:你是否有胚胎經過醫生挑選,生下的孩子會比較好的誤解?這一點筆者以前並沒有聽到過,是在最近臨床遇到了一些病人才發現居然有人存在這種誤解,體外受精和培養肯定是比不上自然受孕的好。

 

16939374_823878131084458_2402265349248499640_n

胚胎實驗室裡:正在處理剛取好的卵子的胚胎學家

 

究竟什麼時候指導同房,什麼時候適用懷孕期待管理,什麼時候用人工授精,什麼時候用IVF,什麼時候用ICSI,有些醫生還有筆者自己持著越自然的方式越好,但是這樣的看法在國際上仍有爭議,不少醫生覺得何必花這些時間,直接做IVF成功率也比較高,筆者今年9月份參加的輔助生殖國際會議上,來自美國還有以色列的專家直接在講課的時候為了什麼時候該做IVF,什麼時候該放棄IUI 吵了起來,可以發現其實國際上雖然有統一的治療指南,但是不同醫生還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正在考慮試管嬰兒的你,建議還是多看看,多研究,多跟家人朋友討論,做一個讓自己和另一半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是壓力最小的決定吧!

還沒結婚或是還沒有馬上想生小孩的你,也可以看看這兩篇文章年過三十還不想生小孩?寫給正在考慮凍卵的你  ,   30歲後照顧卵巢健康必做的5個功課

需要減重嗎?看看這篇給想瘦又沒時間動的你:認識間歇性斷食 Intermittent Fasting

(1) https://academic.oup.com/humrep/article/20/5/1144/2356853

(2)Kamphuis, Esme I., et al. “Are we overusing IVF?.”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Online) 348 (2014).

(3)Anwar, S. and Anwar, A. “Infertility: A Review on Causes,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Women’s Health and Gynecology. May 2016; 2(6):1-5.

 

在〈你真的需要做試管嗎?分清生育能力低下和不孕〉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